首页 / 新闻 / 方正字库最新收录南通书法家邢源高三种字体
方正字库最新收录南通书法家邢源高三种字体
来源:南通网
作者:南通网
时间:2012-01-09

0025116d5dd8106e527301.jpg

 

三种字库的官方链接:
方正字迹—邢体隶一
方正字迹—邢体隶二
方正字迹—邢体草书



      他的书画得到文化部长赞赏

“源高先生的隶书作品日趋成熟,古朴、苍健、遒劲,个性鲜明,日渐步入实力派书法家行列……”曾任中宣部副部长、文化部部长的刘忠德,这样评价《邢源高书画集》。

邢源高是通州区兴东镇双楼村村民。只有初中文化的他,在学校时就特别喜欢写写画画。1983年,16岁的邢源高看到家中日子过得紧巴巴,不忍心再向种田的父母伸手。当年7月,他在兴东初中毕业后,想到当地一家知名描图社学习,无奈学费太贵没有如愿。

两个月后,他参加了兴东建筑站举办的免费职业培训班。培训结束时,他在108名学员中考试成绩排名第二。但他没“关系”,在几个建筑工地上,别人能拿砖刀砌墙,他却只能搬砖头、拎烂泥。他的一个亲戚看不过去,托人带他去新疆做瓦工。他勤奋好学,不怕吃苦,创造了一天砌3600块砖的纪录。

1988年年初,兴东建筑站解体。几个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推举邢源高当建筑包工头。他心地好,不“抽头”(合同提成),生意做得不错。但几个月后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。邢源高被吓坏了,从此告别了建筑生涯。

1989年1月,他被兴东工艺美术品厂的负责人看中。进厂后,邢源高被派到桂林、北京等地跑字画销售业务。可是,好景不长,工艺美术品厂也散伙了。

赴京谋生幸得书法名家指点

“当时厂里散伙了,职工都很难过。但我坚信‘车到山前必有路’,只要肯动手、会用脑,总会有饭吃的。”邢源高回忆道。

他找到家住兴仁镇长林桥村的裱画师张炳信,两人合计后,决定一起去北京创业。张炳信带了价值500元的裱画材料,他则东拼西借凑了400元钱。两人在北京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,创办了“艺源斋装裱工作室”。这里,既是他们的营业窗口,又是他们的栖身之所。

当时,南通的裱画在京城有些声誉,加之他们的市口不错,生意还算可以。“之所以选择装裱字画,是因为能够零距离接触字画,与我的喜爱对上号。再说,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,聚集着许多优秀的文化名流,这对自己开阔视野,提高文化素养,是绝好的机会。”邢源高谈起当初赴京谋生的初衷,“那时晚上打烊了,我就对着送来的名人字画用心揣摩,反复临习,常常练到凌晨两三点。比我大20岁的张师傅看着心疼,劝我不要这样玩命。”

工作室开业两个多月后,北大著名书法家杨辛、陈玉龙来裱字。展开他们的著作后,邢源高看呆了:书画中的浓、淡、干、湿、枯、润表现得酣畅淋漓!他虔诚地拿出自己的临习之作请老师指教。两位教授仔细看过后,连声夸奖小邢“有天赋,乃可塑之材”。

杨辛、陈玉龙接纳了学生邢源高,还让他在北大听了几堂课。更多的时候,给他“一对一”辅导。杨辛教育他,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内外兼修、共同提升,“字内功是创新的基础,字外功是创作的灵魂”。从此,他更加注重“充电”了:书法诗词方面的讲座,他前往聆听;书画方面的展览,他前往观摩……

学出“人样”迎来书法新突破

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。一段时间,邢源高的书法没有多少长进,甚至字体显得有些浮躁,他感到迷茫。

“小邢啊,习书仅靠机械的临帖是不行的,要多读帖,学会分析,善于归纳,要用心去感悟。”导师们为他点拨。

邢源高细细品味着老师的教诲。他痛下决心,要在“多读帖、善归纳、取众长、出新意”和“传承创新”上花气力,非得学出个“人样”来不可。

那段时间,爱人陪着他,走遍了京城的知名书店,买回了当时市场上仅有的10多种隶书字帖。回家后,他把这些字帖在狭小的房间里一字儿摆开,仔细比较,反复揣摩。他把那些悟来的灵感一一记下来。不经意间,他的“习书心得”记录了好几本。

邢源高勤奋努力,终于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回报:

1999年3月,邢源高的书法入选韩国碑林;

2001年5月,邢源高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;

2004年10月,邢源高应邀去曼谷参加中泰建交30周年文化交流;

2005年5月,邢源高的书法作品在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上反响巨大,引起书画收藏家们的极大关注;

2006年11月,邢源高的作品入选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名家书画专辑;

2008年12月,邢源高被文化部授予“国家一级书法家”荣誉。

特别可喜的是,邢源高古朴沉稳、儒雅俊美、个性鲜明的字体,赢得了北大方正字体专家的认可和推崇。2009年7月,北大方正字库与他签订了《字稿委托创作合同》。

此后,邢源高花了整整一年时间,对隶一、隶二和草书,共计精心书写了3万多字。完稿后,方正字库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制作整理。

2011年8月,邢源高的“方正邢体隶一”在方正字库中面世。2011年10月,他的“方正邢体隶二”、“方正邢体草书”相继推出。

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的文化人

“儿呀,你去北京,第一是要做人,第二才是挣钱。记住,人品是第一位的大事。”临去北京前,父亲这样叮咛邢源高。

他牢记父亲的嘱托,并且化解成“艺要精,德要馨”六个字。

1996年1月4日,是邢源高永生难忘的日子。

这天晚上9点多钟,与他同租一院的河北保定人赵大爷,外出卖米刚回到院子就高喊“救命”。邢源高打开房门一看,只见赵大爷身后四五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要他“识相点”。赵大爷拿出当天卖米的500多元钱,对方嫌太少。邢源高对那帮人说,“天气这么冷,大爷的衣服这么单薄,你们不要为难他了,我给你们一点算了。”

邢源高从家里拿出仅有的1800元钱给他们。没想到他们“胃口”大,要他再拿5000元。正在双方争执不休时,一个歹徒突然拿出一把尖刀,在他的头部、右臂和左胸连刺3刀,鲜血顿时喷溅到墙壁上。

瞬间,歹徒们溜了。邻居们赶来把这位见义勇为的好青年送到附近的海淀医院。当班医生诊断说,有一刀离他的心脏只有2厘米,晚来几分钟就难说了!

邢源高在医院里输了6000毫升血,住了两个多月,花了5万多元钱,出院时落下了三级肢体残疾。

“天无绝人之路。我右手还是好的,这是个万幸。虽然以后不能裱画,但还可以写字啊,这样也能维持家里生活。”邢源高劝慰妻子,“我代大爷挨了几刀,也算做了一件善事。”

在京城书画界,不少人都知晓邢源高乐善好施的个性:

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,他积极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型赈灾义卖笔会,捐赠60多幅作品,筹得善款10多万元;随后又参加了在北京王府井联办的“爱心大联动笔会”,筹款5万多元。

2009年,清华大学一位患白血病的学子医疗费不足,邢源高获悉后,通过义卖给他捐款5万多元。

他说,作为一个文化从业者,理应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,2009年7月,邢源高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授予“爱心大使”荣誉称号。

通讯员邢楠 记者叶国

临时预览表
字体商用授权
反馈留言
微信公众平台
公众号:zhaozinet
客服微信
微信号:FindText
字体排行榜
返回顶部
操作成功